花和尚,九纹龙,这都不算什么,请看古人千奇百怪的纹身秀
这是一组鸽子图案纹身
萌萌达
我们看电视,《水浒》里的好汉许多都有纹身。我们最熟悉的当然是“花和尚”和“九纹龙”。鲁智深的这个绰号,不是因为他乱搞男女关系,而是因为他身上有纹身;史进一出场,《水浒传》就写道“只见空地上一个后生脱膊着,刺着一身青龙,银盘也似一个面皮,约有十八九岁,拿条棒在那里使。”

鲁智深剧照
《水浒传》里以纹身著名的还有浪子燕青,他的“一身好花绣”甚至让名妓李师师艳羡不已。至于“花项虎”之类的好汉,身上也肯定是有纹身的。
“花和尚”他们身上的纹身为这些草莽英雄平添了许多英风豪气,而燕青身上的“花绣”就更有一些艺术气味了。
古人纹身的历史很久远,但来由却没有一丝的豪情和浪漫。
纹身最初写作“文身”,最早见于先秦典籍《逸周书》,书中有“越沤(瓯)剪发文身”的句子,“剪发文身”就是剪断头发,在身体上刺上花纹,这是南方瓯越民族的特色习俗。
西周时,泰伯、虞仲为了把王位让给弟弟季历,二人一起逃到了南方的荆蛮之地,“文身断发”,混迹其间。这些瓯越荆蛮之人为什么要纹身呢?《史记》解释说:“(他们)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可见,纹身最初是为了保护自己,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习俗。
当然,中原地区也有纹身,却是一种刑罚,就是“墨刑”。据记载,西周时期就有了“墨刑”,就是在人身上刺字,然后涂上墨(也有其他颜色的颜料),使之成为长期的标记。《尚书·吕刑篇》记载“墨罚之属千”,一千种罪状都要用墨刑来处罚,可见其适用范围之广。

墨刑
古人对于毁坏状貌(包括刺面、断发、漆身等)非常重视,所以在当时,“墨刑”是一种很重的刑罚。
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九江王英布,年轻时候犯了罪被处以黥刑,脸上被刺字涂墨,所以人们又叫他黥布。这个耻辱性的称呼伴随了他一生,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他的列传名也是“黥布列传”。
后来,汉文帝废除了“墨刑”,历经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期,一直都没有恢复这一刑罚。
没想到的是,在唐朝,纹身却作为一种时尚流行了开来。
唐朝时,纹身分为刺字和刺图案。市井街肆中纹身成风,纹身者大多为流氓恶少,但也有有例外。纹身内容五花八门,有山水、亭院、草木、鸟兽、甚至诗词,无所不及。纹身的部位,一般为胸背,也有遍及全身的。
比如荆州城有个叫葛清的人,从脖子开始,浑身上下遍刺了白居易的三十首诗,以至体无完肤,被人称为“白舍人行诗图”。此人可以算得是白居易的铁杆粉丝了。
还有黔南观察使崔承宠,他在年轻时在身上刺了一条蛇,从右手起,绕腕匝颈,盘旋胸腹,蛇尾沿屁股伸至小腿。每当他宴请客人,在耳热酒醉之际,常常用手拉住优怜,用自己身上的蛇吓唬她们来取乐。可以想见,这条蛇应该刺得十分逼真。

古人的纹身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记载了许多纹身的有趣故事:
大宁坊有一个叫张干的人,在两条胳膊上刺了一副对联,左胳膊刺的是“生不怕京兆尹”,右胳膊刺的是“死不畏阎罗王”。可是够狂的,这人最后还是死在了京兆府的手中,至于到了阴曹地府会不会怕阎罗王,就不得而知了。
有一个叫王力奴的青年,花了五千钱,让刺工在胸腹上“为山亭院,池榭、草木、鸟兽,无不悉具,细若设色。”这就很有文艺气息了。
有一个叫赵武建的,纹身一百零六处,番印盘鹊等等图案都有,左右胳膊上刺了一首诗:“野鸭滩头宿,朝朝被鹘梢。忽惊飞入水,留命到今朝。”
还有更搞笑的,有一回,高陵县抓住一个纹身的犯人叫宋元素,身上有七十一处刺青,左胳膊上刺的是:“昔日已前家未贫,苦将钱物结交亲。如今失路寻知己,行尽关山无一人。”右胳膊上刺着一个葫芦,上面却长出了一个人头,像当时傀儡戏里的郭公。县吏不明白这是什么,问他,他说这是葫芦精。
五代宋朝时,纹身的风气依然流行,许多出身草莽的帝王将相身上也有纹身。
后汉的刘知远,曾花钱雇了一个针笔匠,在左手上刺了个仙女,右手上刺了条青龙,还在背上纹了个关天夜叉。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少年时在自己脖子上纹了一只飞雀,世人因此称他为“郭雀儿”。
古人纹身
图腾参考图
还有南唐名将林仁肇,历史记载,其人“刚毅多力,有身长六尺余,姿貌伟岸,文身为虎形。……军中谓之,林虎子。”
宋朝初年,有个姓张的士兵,晚年出家当了道士,但因为他早年在脖子上刺了许多篆字,人们不称他为张道士,反而叫他张花项。
宋代的《清异录》记载:“自唐末,无赖男子以劄刺相高,……至有以平生所历郡县、饮酒、蒲博之事,所交妇人姓名、年齿、行第、坊巷、形貌之详,一一标表者。时人号为‘针史’。”此人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记账本”,居然把自己去过的郡县,喝过几回酒,赌过几次钱,相好过的女子的姓名、年龄、相貌都刺在了身上,不愧被叫做“针史”了。
当然,在这些时期,无论如何流行,纹身始终是一种社会底层的风俗,不会得到官方的提倡,甚至还时不时的会与犯罪和刑罚联系起来。
在唐末五代时期,割据各地的军阀们为防止士兵逃跑,再次想起了墨刑这个古老的手段,给士兵身上刺字或刺上各种图案作为记号,以便抓捕逃兵。后晋时更是把刺字重新定为了刑罚手段。
北宋建国后继承了五代的做法,在刑罚中增添了“刺配”这一项。所以我们在《水浒传》中屡屡看到,罪犯被判决“刺配”到某某州城,脸上少不了要刺上两行字,比如林冲、武松、宋江等等,脸上都是刺过字的。
脸上刺字
古代纹身的人中,以市井流氓恶少为多,他们常常聚众斗殴,欺压百姓,滋事生非。比如《酉阳杂俎》里记载:“上都街肆恶少,率髡而肤劄,备众物形状。持诸军张拳强劫,至有以蛇集酒家,捉羊脾击人者。”
对此,官府一般会采取严厉手段。唐武宗会昌三年五月,京兆府奏请追捉“不事家业,黥刺身上”的无赖。还有薛元赏任长安京兆府尹时,到职三天,收捕京中恶少,杖死三十余人,陈尸于市。当时,凡是有纹身的,都吓得“以火灸灭之”。那个刺着“生不怕京兆尹”“死不畏阎罗王”张干,就是被官府收捕后,活活打死在公堂上的。
纹身也会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
宋朝规定宗室、官员和僧人不得刺字和纹身,官员犯了罪,也一般不准施加杖刑和刺面的惩罚。北宋名将狄青就因为是士兵出身,身上有刺字,被高官显贵们鄙视了一辈子。
《宋季三朝政要》记载,南宋度宗时期,某年的科举考试进行到省试第二场时,有个叫李钫孙的人急坏了,因为这场需要脱掉衣服进行检查,而他的大腿上有纹身,一脱就露馅。他只好在大腿上蒙一层纸,企图蒙混过关。当然事情还是败露了,他也因此被黜落。
还有一个叫陈大雅的读书人,因为科举屡次落第,一怒之下干脆“裂冠文身”,表示自己永远不再踏入试场了。

古人纹身
尽管如此,纹身之风还是愈演愈烈,人们对此的看法也逐渐在改变。
宋徽宗时,睿思殿应制李质年轻时当过街头恶少,身上布满了纹身,徽宗不但没有追究,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锦体谪仙”。
还是徽宗时期,宰相李邦彦在一次宴会上公然脱下衣服,向皇帝展示他事先像贴画一样印在身上的精美纹身图案。
据《鸡肋篇》记载,南宋将领张俊曾经在自己的军队里挑选了一些少壮士兵,从臀部往下,一直纹到脚,叫做花腿,所以这只军队就被称为“花腿军”。
除了个人,宋代还出现了文身社团——锦体社。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三“社会”一条中,便记载了这类社团。当时,临安每逢盛大的节庆活动时,被称为“锦体浪子”的这类人常和其他的杂耍、歌舞艺人,一同在西湖上的伎艺画舫里进行演出。
除了专业的“锦体浪子”,其他类型的艺人也会纹身,比如有个姓杨的说唱艺人,因为有纹身,所以人送外号“雕花杨一郎”。
古代也有用纹身励志的。

岳母刺字图
《宋史·呼延赞传》里记载,北宋名将呼延赞,常常豪言说希望有一天能战死沙场,所以就在自己的身上纹满了“赤心杀贼”四个大字,并且让他的妻儿奴仆也都这么做。
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宋将王彦北上抗金战败,和部下的士兵一起在脸上纹了“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个字,在共城(今河南辉县)西山坚持抗金,就是著名的“八字军”。
抗金名将岳飞被下狱后,大理丞何铸审讯他,岳飞撕开衣服露出背部给何铸看,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肌理。
本文源自头条号:万卷纵横眼欲枯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每天看到好多这样的纹身,把自己的好看皮肤折腾成这样
这几天发现广州的大小街道好多这样的纹身,尤其是好看的小姐姐也这样,难道损坏自己的身体张扬个性真的很好吗?个人觉得要纹身还是找个隐私的部位,比如后腰、后肩、肚腩、锁骨位置纹一个艺术文字比较美观优雅
本文标题:花和尚,九纹龙,这都不算什么,请看古人千奇百怪的纹身秀
本文链接:http://ciqingshe.cn/?id=1180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