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宋朝男人都爱刺青、纹身,社会普遍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谁说纹身的都是坏女人,看看这些文艺气息浓厚的纹身吧
前言
文身俗称刺青,现在人都叫纹身,其正确应该是文身。文身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生活中文身给人印象多半是不可思议的,很直接就想到是黑道人物的专利品,是坏人专属的标记。而在宋朝,对于刺青,却有着近乎狂热的喜爱,这时就不得不发问了,为啥水浒英雄对刺青情有独钟?

刺青是潮流
在宋代,"纹身"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潮流。
相信很多人是通过《水浒传》才了解到我国古代宋朝的的,那么有人注意到小说中关于刺青的描述吗?如病关索杨雄、花和尚鲁智深、浪子燕青等,都有着一身让人羡慕的好刺青。这样的好汉人物一出场,就让人情有独钟,作者在其出场时就有详尽独特的介绍,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刺青的赞赏。"九纹龙"史进,"刺着一身青龙";"短命二郎"阮小五,胸前刺着"青郁郁一个豹子";"病关索"杨雄,"露出蓝靛般一身花绣";"双尾蝎"解宝,"两只腿上刺着两个飞天夜叉";龚旺"浑身上刺着虎斑,脖项上吞着虎头",所以绰号"花项虎";鲁智深也是"背上刺着花绣",他的绰号"花和尚"便是来自这一身花绣。关于燕青,《水浒传》第六十回是这样介绍的:"卢员外叫一个高手匠人与他绣了这身遍体花绣,却似玉亭柱上铺著阮翠。若赛锦体,由你是谁,都输与他。" 可见,"纹身"在当时有多么大的魅力。不过最开始的刺青却让人厌恶不已。

刑罚刺字的黥刑
中国古代开始就有关于刺青的记载,先秦时代以来黥刑就是在犯人脸上刺字,然后涂上墨炭,表示犯罪的标志,以后再也擦洗不掉。北宋时,黥面之刑一律改用针刺,因而又称为黥刺。犯人的罪状不同,刺的位置及所刺的字样排列的形状也有区别。凡是盗窃罪,要刺在耳朵后面;徒罪和流罪要刺在面颊上或额角,所刺的字排列成一个方块;若为杖罪,所刺的字排列为圆形。凡是犯有重罪必须发配远恶军州的牢城营者,都要黥面,当时称为刺配。
《水浒传》中就有对武松刺配孟州牢城的描写,与宋律颇为吻合。小说写道:"牢中取出武松,读了朝廷明降,开了长枷,脊杖四十。……取一面七斤半铁叶团头护身枷钉了,脸上免不得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孟州牢城。"鼎鼎大名的武松都免不了被刺字的下场,同样,水浒中宋江、杨志、朱仝、卢俊义等人,也都曾遭刺配。这也说明了,
刺青|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手指文身有趣又低调
对于想要刺青又怕太过张扬的朋友,这次我们带来了手指微刺青。兼具时尚、艺术及态度的刺青,在展现出个性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体的质感,也容易给人带来好感。 ... 手指侧面,是个易于隐藏的地方 在手指侧面的微刺青,在日常不容易被别人发现。文在朝向自己的一
在上层人物看来,刺字是一种侮辱手段。也就是说最开始的刺青是刺在犯了罪的人身上的。

人人爱刺青
《水浒传》的描写并非虚构。宋人中确实盛行刺青之风,军人群体中尤多刺青者。南宋笔记小说《夷坚志》提到几名纹身的军人:"忠翊郎王超者,太原人,壮勇有力,善骑射,面刺双旗";又有"拣停军人张花项,衣道士服,俗以其项多雕篆,故目之为'花项'"。我们非常熟悉的岳飞背上"尽忠报国"四字,亦是刺青。刺青的风气也逐渐从军伍蔓延到市井间。

流风所及,喜欢刺青的,未必尽是"恶少年",而是一时之风尚。宋人说,"今世俗皆文身,作鱼龙、飞仙、鬼神等像,或为花卉、文字。" 由于刺青成了社会时尚,至迟在南宋时,大都市中便出现了"纹身协会"。
结尾
明朝朱元璋禁绝刺青之习,至此,人们爱好刺青的习惯逐渐改变。但是,以今天的目光来看,刺青被禁,其实是活泼的民间生活受到朱元璋政府严厉管制的反映。

本文源自头条号:蜻蜓FM历史声波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满背纹身、半甲纹身、花臂纹身手稿素材
本文标题:为何宋朝男人都爱刺青、纹身,社会普遍现象背后隐藏着什么秘密?
本文链接:http://ciqingshe.cn/?id=12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