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身!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
海贼王特别的纹身,三人为纪念逝者其中他到死都不知道对方还活着
海贼王中非常多的人多拥有纹身,其中有着这几个人,身上的纹身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虽然很多的海迷都知道很多的人物身上纹身的意义,不过我还是要说说的,不知道我说的海迷是不是都知道呢? 接下来就说一说纹身的意义吧,大部分的海贼身上的纹身的意义是代

“如果人类要了解自己,就必须研究文化,必须研究他自己为自我培养而作的努力。”一一泰勒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每一个民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方法和思维模式创造各自的文化。
文身是古代原始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现象,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显示出各种或显或隐的社会功能,从而成为人类社会学研究所关注的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
文身,就是用刀,针等锐器在人的躯体和四肢的某些或大部分部位刻刺出花纹,涂上颜色,使之永久保存,我国古代称之为雕青、扎青、镂身。
一般来说,文身分为割痕和刺纹两类。割痕粗疏,图案简朴,而刺纹细密,图案精致。文身源于原始文化,古今中外都存在过。亚洲的缅甸族、掸族、巴库图族、寮族;非洲的努巴人;美洲的土著人都有文身习俗。
在我国甘、青地区新石器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上,有类似山猫之类的兽皮花纹,人类彩陶瓶的瓶身上也有鸟纹,这可能是当时部族人们的文面和文身习俗的反映。
我国古代民族,包括汉族也有文身之俗。据吕思勉先生在《中国民族史》中的考证,古代南方的奥族:“白奥散居东南沿海之地,古有文身之俗。“奥族,在春秋时称之为越,因支系很多,又称“百越”或者“百奥”。秦、汉后,部分同汉族融合,部分与今天的壮、傣、黎等族等有渊源关系。
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自古就有文身习俗。
《左传》哀公七年曰:“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赢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
《左传》哀公十二年曰:“吴夷狄之因也,祝发文身。”另有《史记·吴太伯世家》:“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之文身断发……。”可见早在春秋之时的闽地,已有断发文身之俗。
属于百越民族后裔一支的壮族,到唐代仍奉行文身之饰。《海样余录》记曰:“黎俗:男女周出,即文其身;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
元代的百夷(今之傣族),也盛行文身,当时的李京在《云南志略》里记曰:“男女文身,去昆眉睫以赤白土傅面,彩増束发,衣亦黑衣距履带镜。”
天启《滇志》叙述光头百夷说::“盖习车里之俗,额上鲸刺月牙,所谓雕题也。
《山海经》记载有个“雕题国”大概就是指我国南方某一盛行文身的部落。在我国至今保留着文身习俗的少数民族中,傣族最具有代表性。傣族男子文身至今还十分普遍,图案内容极其丰富,历史悠久。
元李京《云南志略》说:“金齿白夷······男女文身,去昆须眉睫,以赤白土傅面,……之其面者,谓之绣面蛮,伤其足者,谓之花脚蛮。”
《马柯波罗游记》记述道:“墨齿,男人又在他们的臂膊和腿上,刺一些黑色条纹。刺法如下:将五根针并拢,扎入肉中,以见血为止。然后用一种黑色涂剂,试擦针孔,便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明清以后,在一些地方的志书的志书里,有关傣族的“文身”习俗的记载就更为详实了。
《腾越县志》说:“焚人尚文身,……胸,背,额,臂,脑,腹,脐各处,只针刺种种花纹,形象为虎豹蛇,为金塔花卉,亦有刺符咒经文,格言及几何图案者,然后涅之以丹青。贵族用赤红色,平民一概用青黑色,否则妇女笑之,以故无论老幼,无不身着彰然者。 至今,像族男子文身的图形及方法也基本如此。
既然文身也像其它诸如穿孔,缠足等变损形体的装饰一样都要使人经受一番痛苦才能完成,那么傣族等少数民族为何还要在自己的身上弄得“体无完肤”,脸上画得“五花八门”?又是什么样的心理内涵决定了文身这种古老的人体装饰习俗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而不是被岁月的砂轮磨得灰飞烟灭?

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身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
傣族等少数民族喜居水边,涉游捕获鱼类是其主要行为,故文身主要是源于保护自身的需要。
《汉书·地理志》曰:“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奥分也。其君属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
东汉学者高诱注《淮南子》曰:“文身刻画其体,内默(纳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这种说法与《汉书》的说法一致。水傣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远古之时,傣族傍水而居,靠打鱼过日子。那时候江河里有一条凶猛异常的蚊龙,只要见到水里的白色或棕黄色的东西就乱咬,对下水的人们威胁很大。傣族的先人们为了防身,想了个办法,下江河时用梁料把全身涂黑,蛟龙就不再伤害他们了,但在水里的时间长了,身上的梁料逐渐被水冲掉,又遭到蛟龙的袭击。后来,人们想出了用针在身上刺出花纹,涂上黑颜色的方法,在水里就不脱色,免除了蛟龙的伤害。
闵若球在(四书释地三续》里引用《留青札记》记述的材料说:“某动时及见今会城住房客孙禄者,父子兄弟,各于两臂背足,刺为花卉,葫芦,鸟兽之形。因国法甚禁,皆在隐处,不令人见。某命解衣,历历按之,亦有王彩填者,分明可玩。及询其故,乃曰:“业下为鲜者,必须晾体,然后能避蛟龙之害。”
霸气满背纹身
我国当代史学家顾颌刚对中国古代越之人“断发文身”的分析与与古人类似:“楚越一带,因林木繁茂,土地卑湿,人类与龙蛇同居,饱受了损害……当时吴越人之所以断发文身,乃是出于保护生命的要求,其纹用与动物的保护色相等。可见,文身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避防鱼、蛇、龙等分割的需要,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其次,文身还与图腾崇拜及巫术行为有关。
徐一青、张鹤仙著的《信念的话史:文身世界》说:“越人断发文身,当有一种更曲折,更深远的意义,事实可能是“龙”之不加害于越人,不是受一越人化装的蒙蔽,而是出于它的心甘情愿;越人的化装也不是存心欺骗,而是一种虔诚心情的表现。换言之,断发文身乃是一种图腾主义的原始宗教行为:也就是说,越人断发文身以象龙,是因为龙是他们的图腾,与他们的祖先有血缘关系。在他们看来 能够知道他们的儿孙,认识子孙的相貌和声音。但儿孙太多时,也难免会有疏忽的时候,为了保证老祖宗的注意而不被认错,最好是不时在老祖宗面前演习他们本图腾的特殊姿态,动作和声调,扮成它的样子,或者将它们的图象画于身上以示提醒。据此,则越人的文身不仅是为了在想象中避蛟龙之害,还有请求老祖过保护的意思在内。”这种刻龙纹以避龙害的观念,其实是远古图腾崇拜的反映。这些用龙文于身的民族都是龙图腾民族的后裔。他们认为雕刻龙纹于身,就等于把自己装扮成龙,龙祖先可以借此辨认出自己的后代,并保护他们不受分割。基诺族男女都文身,他们认为没有文身的人,死后进不了鬼门,见不到祖宗。黎族也有不文身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的说法。
在傣族的《哺摩宗》(鳞蛇的故事)、《奢迫》(白虎王的故事)中,虎、猪、蛇等动物都是具有异常的力量,这也许是傣族喜欢虎、猪、蛇等兽纹的缘故。而各种人形纹,丰人丰兽纹以及佛纹,经纹,鸟禽纹等,傣族都认为只要文了一种在身上,便能够凭借它们的力量起到护身的作用。
民间故事《莫散华》讲到曾有一少妇遗弃儿子,儿子被老虎街去与野兽共同哺养,并采集了几十种药制成墨法“宛杀坡”,将小儿子浑身刺了虎花纹,即显奇效:“手触之即被弹开,刀枪子弹也不能近身。原始巫术魔法的意味十分明显。

再次,文身与古老的人体装饰和审美有着密切联系。
普列汉诺夫认为,文身是一个人一生的“记要和备忘录”,“一个野蛮人,通过文身,,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氏族关系,而且可以说,也描绘了自己的一生。”“关于文身所知道的一切完全证实了……以功利观点对待事物是先于审美观点对待事物的。”(《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集)第一卷,第417,419页)傣族男孩一般到八、九岁就要进缅寺当和尚,学习佛经和传统文化,同时也就开始文身。不进佛寺不文身的人叫“生人”,被人们认为没有成人,要遭耻笑。这样,人们就忍痛进行文身,文刺部位愈宽,花纹愈复杂,也就愈受人尊敬。不仅如此,像族男子的文身,很明显地有着区分男女,表现勇敢精神,显示男子汉气质以获取女子青眯的用意。文身愈多愈复杂,愈被认为勇敢是个男子汉,否则就被认为是懦夫。在这种文化心理支配下,文身的部位和花纹的繁简,也就成为女子对男子的审美标准和选择条件之一。难怪像家人说,在过去,不文身的小伙子,是很难找到对象的。
文身在傣族的先民看来,是一种皮肤化妆,象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人们爱穿各种漂亮衣服样,是借此来展现美,表现某种精神的。喜爱文身的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我国的东南或西南地区。这些地方气候炎热,人们经常赤裸身子。
《南史》中提及扶南人:“俗本裸,文身拔发,不制衣裳。”《左氏春秋》谓在西周以前,吴、越之人犹有不衣者。春秋以来,盖此族遂改:“文”字有多种含义,其一就是花纹的意思。吴、越之古人,既不穿衣,身上,脸上文以花纹可以永不褪色,这就有美化身体、面容的意味。而且在光滑的皮肤上文以各种图案还能给人生成一种视觉上的错觉,觉得文身之人并没有赤裸着身体而是空着一件很薄的衣服。在天气炎热的时候,脱掉衣服,露出浑身的花纹,让人感觉既美观又无赤裸感。文身成了古代少数民族先民们对周围世界一种幻想式的反映,一些奇异花纹图案的组合,表现了先民们朦胧的审美追求。

第四,文身还有着辨识民族,标志民族身份的作用。
黎族的文身是氏族组织的标识。不同血缘集团的黎族妇女,有不同的文身图样,这些纹样就是血缘集团的标志,世代相传,不能搞错,故刺纹者均是被刺纹者的母亲或同血缘集团的长者。他们每个族团都有自己的文身样本,如果别一族团的人文刺了本族团所特有的花样,就是侵犯了他们的主权,是要引起纠纷甚至战争。文身在此成了设立氏族组织特有的标识的一种方式。傣族谚语说“有花纹是傣族,无花纹是汉族”。传说很早以前,曼迈一带长出一金笋和银笋。许多民族都来争夺,为了防止在争斗中伤了自己的人,但族以嚼槟椰为标志,傣族则文身以辨。这一做法后来就成了一种民族标志。许多傣族认为,文身可以在像族居住的地方通行无阻,不文身便进入傣族村寨有被杀头的危险;文身死后,祖先才能相认,不文则不认;文身下一世可照样投生作协族:文身成为像族分辨与其它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文身还有婚姻之意。
黎族女子在出嫁之前必须全部完成文身,否则男方不娶;此外,不同纹饰不能通婚,以便维护部族的通婚集团:黎族的这些通婚方式一直延续到近现代。黎族女子开始文身的年龄一般是十二、三岁至十六、七岁。有了情人就要在手上刺特别的标记。这种标记往往是情人亲手给予踪刺的。云南省有些地方的高山族,姑娘将嫁时,两颊踪刺网布状纹,叫做“刺嘴籍”,不刺则男方不娶。新西兰毛利人的女子,到了成年就要在领部特别是在嘴唇上原刺一条条的横线。他们认为红嘴唇是难看的:谁要娶红嘴唇的女子做妻子,被认为是莫大的耻辱:北美有些部落的少女,在月经第一次来潮时要举行郑重的仪式,同时给她进行文身。文身在这里成了女子成熟可以生儿育女的一种标志,具有了婚姻的意义。

第六,文身还表明文身者身份、地位、权势的意义。
《太平囊宇记》载有一个“文身国”“在倭国之东北,七千余里,人体有文如兽,其额上有三文,文大直者为贵,文小曲者为贱。”据考,所谓的文身国即日本东北方诸岛上的阿伊努人(旧称是夷人)地区。在马克萨斯群岛,贵族往往从头到手指,脚趾,全身都遍刺花纹。在加洛林群岛,贵族有权在背部、臂部、脚部踪刺,花样繁多百华丽;非自由人只允许在手,脚踪刺简单的线条。南美阿比波内部落的印第安人的贵族妇女在面部,胸脯和手臂上刺满花纹,普通妇女只有在脸上刺几条黑带。《车里》记载:“焚族男子尚文身雕题,……原然者,妇女群非笑之,而且在社会上也难以立足。失孟震《西南夷风土纪》说,金齿“男子皆踪其下体成文,以别贵贱,部夷晾至腿,目把踪至腰,土官踪至乳。“色彩使用也有别,”贵族尚赤,而民以墨,傣族的贵族可以文狮、虎、龙等,平民只能在手臂小腿刺条纹花,土司的武官、象官、马官、抬矛官、刀官等须文符录咒语,以示“刀枪不入”,和尚文上臂,面群文手足。
由此可见,文身如同服饰一样,可以昭示文身者的地位高低,身份贵贱,文身成为一种等次的标志。文身在那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里便有了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说文身也就成了一种权力,而是否具有这一权力则牵涉到了文身者的地位高低,财富多寡等多种社会因素。
综上所述,文身这一古老的人体装饰习俗虽然会使人经受一番苦痛才得以完成,但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积淀了文身民族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审美情趣以及其它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便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用。
我国著名民族学家牙含章先生认为,民族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共同体的形成,“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一旦形成以后,就有其相对的稳定性,不会因为发生一些暂时的原因即告消失。”这也是傣族等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文身习俗原因之所在。

本文源自头条号:随心陌华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满背老虎纹身图案及手稿
在纹身图案的位置选择上,纹大图案首先想到的就是满背,满背也是身体部位同一视觉面积最大的部位,在设计图案的过程中基本可以按照长方形的绘画构图。 满背纹身图案有很多题材,常见的大多以细节相对较多,题材在现实生活中较大,这样才相对合理,比如一个小
本文标题:文身!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化
本文链接:http://ciqingshe.cn/?id=1352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上一篇:霸气满背纹身
- 下一篇:海贼王特别的纹身,三人为纪念逝者其中他到死都不知道对方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