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古代的「黥刑」到「文身」,唐宋如何玩转小众文化?
纹身看上去又酷又特别 但纹身的注意事项不可不知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行业兴起,人们越来越注重装扮自己。纹身行业是发展中比较迅猛的,也越来越受欢迎,很多人甚至全身都遍布了纹身。 纹身对身体是有一定的危害的。 1、纹身用的颜料进入人体的皮肤,或多或少会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2、有些劣质的纹身颜料
文|小熊
提到纹身(古代称"文身"),我们大部分人对其有种本能的排斥,甚至会联想到“坏人”才纹身。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其实文身曾是古代的时尚潮流。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百越东夷等少数民族地区就出现了文身,《淮南子·原道训》和《汉书·地理志》对其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文身发展史:“黥刑”到“文身”
在古代对待犯人时常常会用到的一种刑罚被称之为“黥刑”,通常在人的脸上刻字留下记号。
一方面是为了惩罚犯罪者,给其身上留下记号方面辨认;另一方面是对待士兵施行,避免出现逃兵。
《周礼·司刑》:“墨罪五百”一句后,郑玄注云:“墨,黯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言刻额为疮,墨窒疮孔,令变色也”。

夏商周时期,汉人开始接受蛮夷之地的文身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周族首领有三个儿子,老三(季立)最有才,首领欲立他为王,老大老二避位让贤,便带着亲族来到了当时属于蛮荒之地的苏南地区,建立了勾吴王国,断发文身的习俗也被继承下来。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
春秋后期,吴越两个相继兴起并盛极一时,在生产水平和文化成就都空前兴盛的背景下,尽管宫廷的衣冠跟中原可以媲美,文身习俗依然在臣服部落和边远地区非常流行。
《战国策•赵策二》:“被髮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卻冠秫绌,大吴之国也。”
此时的文身习俗还不是主流文化,主要流行于少数民族。
公元前167年,汉文帝刘恒下诏废除肉刑,黥、劓、刖三肉刑正式从国家制定的正刑之中被删除了出去,这就为此后文身的发展带来了契机。
唐朝:从小众到流行文化
唐朝中期,异域文化盛行,加上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内心对于新鲜事物的追求也不断增长。长安成为了一个多元化的国际大都市,波斯人,非洲人,中东地区的黑人等都会在长安居住,没有人种歧视,胡人也能在朝廷当官(当然,阶级还是存在的)。

为了让大家在曲江池玩得欢乐,能拆了城墙做围栏。当时的长安可以说是海纳百川,就连较为敏感的宗教并行也不足为奇,道教、佛教、拜火教都能在这里占据一席之地,盛唐时期的自由之风可见一斑。
与此同时唐朝对审美的追求也走向了国际大舞台。
上到权贵下至平民,大家都认为文身不仅美观还能彰显自己的品味,对其有“蜀人工于刺,分明如画”的赞誉,尽管朝廷对此颇为不满, 依然没能阻止刺青文化的盛行。
《酉阳杂俎》:“长乐里门有百姓刺臂,数十人环瞩之”
作为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的唐朝,文化的富足为人们纹身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容形象。因此大家文身也偏好于诗词歌赋、山水花鸟、佛教之物等。

有个狱卒,尤其喜欢白居易的诗,为了显示自己品味的独特,在自己后背纹了三十多首白居易的诗招摇过市。
失恋的时候,你会去纹身吗?
最近有个好朋友失恋 半夜打电话给我诉苦 我硬着头皮陪她聊了一晚上的天 她说自己最近饭也吃不下 觉也睡不好,足足瘦了11斤 正当我不知道该如何安慰的时候 她说:要不我也去纹个身吧 /// 我没有说太多的话 只说了一句: 失恋了去纹身,不会让你因为纹了纹身 而
《酉阳杂俎》:“荆州街子葛清,自颈以下,遍刺白居易诗,凡30余首,体无完肤,被世人称之为白舍人行诗图”。
有主动去选择纹身,当然还有被动的接受。
在唐后期至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发,一些藩镇的割据者为让士兵们死心塌地的追随自己竟然采用黥体之法。
《旧五代史》:“尽率部内丁夫为军伍,而黥其面”。
顺带一提的是,不少将领也爱好文身,比如精忠报国的岳飞,面涅将军狄青,最为出名的估计就是呼延赞大将军了,全身包括嘴唇都有刺青,还让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文身。

右文抑武:文身走向了巅峰
宋朝时期,朝廷不再像唐朝一样,禁止民众文身了,再加上纹身越来越好看,因此纹身这种独特的文化形式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彰显个性的手段。
除了文身爱好者的广泛分布外,宋朝还出现了文身社团——锦体社。宋末的周密在他的《武林旧事》卷三“社会”一条中,便有相关记载。

在当时,首都临安每逢盛大的节庆活动时,锦体浪子们经常和其他的杂耍、歌舞艺人,一同在西湖航行的伎艺画舫里进行演出。
商人们也非常懂得营销的重要性,为了扩大生意增加人气,老板们会经常请一些“艺人”来助力,其中不少就是锦体浪子们。
除了专业的锦体浪子外,其他类型的艺人也会纹文身,如有个姓杨的说唱艺人,因为文身的缘故而人送外号“雕花杨一郎”。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在文身如此受人追捧的情况下,专业的文身从业者“针墨匠”或“针笔匠”应运而生。

宋代的文身行业火到了什么程度呢?
当时,文身不仅在国内市场吃香,甚至还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泉州的文身技术在当时享誉海外,吸引一大批的印度游客慕名前来,专门为了刺青。
文身成为了古人表达兴趣爱好的一种方式。
《水浒传》里的史进号称“九纹龙”,就是因为他身上刺了九条栩栩如生的龙,鲁智深诨号“花和尚”也是因为他满背的刺青,最著名的青楼女子李师师也是因为燕青的刺青而迷上了他。

总结
元代开始干涉文身,官员到百姓不能随意文身,只有各路英雄豪杰才遗留下来这种文化,成为了“黑帮大佬”的标志,“花拳绣腿”就是这个时候出来的。朱元璋创立明朝后,就明文禁止文身,文身由此在中原衰落了,明清两朝的史料也大大减少了相关的记载。
不过中原文身也没有真正消失,在文身鼎盛时期,这种文化漂洋过海被日本继承并发扬光大,如今我们经常看到的欧美文身,实际上也是从日本传过去的。
而今天的纹身其实跟宋代的时尚特点极为相似:刺青的群体都是以江湖人、文艺圈、少年人为主;刺青的图案,都极具个性化。
虽然很多人还是不太能接受纹身,但这也是华夏遗留下来的一道别样的风景,不必过于苛责。
本文源自头条号:巴巴历史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几张霸气图大纹身手稿效果图,喜欢挑一个
本文标题:纹身:古代的「黥刑」到「文身」,唐宋如何玩转小众文化?
本文链接:http://ciqingshe.cn/?id=575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