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刺青社

低俗到时尚|唐代刺青本是一种刑罚,为何成为人人追捧的“文身”

2020/06/28 栏目:刺青
TAG: 本文暂时没有添加标签

古埃及舞妓为何在腹部刺上色情纹身?其实是一种营销

“农夫山泉有点甜”、“怕上火喝王老吉”、“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 总有一句广告词,让人挥之不去。 历史学家在古埃及壁画中发现,法老的舞妓中有人在腹部刺上色情纹身。而有色情纹身的舞妓地位要高于没有纹身的人,也格外得到法老的关注和青睐。研

“文身”是文化和信仰相互交合地方产物,,在如今现代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特别喜欢这种疼痛的美丽,纹身俗称刺青,是通过一种带墨的针刺入皮肤,从而制造一些图案或者字眼出来,在如今有很多年轻人都喜欢用刺青这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个性,而这种民俗现象在我国起源甚早,在唐代时期,唐人文化繁荣昌盛,文身习俗逐渐被中原地区人民所接受,不仅没有成为夷狄陋习,反而“以美为饰”成为一种社会流行风尚。

一、文身这种民俗现象最初被中原民族视为蛮夷陋习,后来逐渐被中原大众所接受,并成为社会流行文化,随着文身兴起,文刺改变过去一针一刺慢慢针扎的笨拙手法,开始一次成形

文身在古代称之为“黔”,据史料记载,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文身现象了,文身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谷梁传》里面,在唐代以前,文身这种民俗现象主要流行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在吴越民族,文身就好似一条鳞虫,盘绕在人们身上,通过文身将图腾图像附于身体上面。

因为文身习俗并非出于华夏,所以当时被中原民族视为蛮夷陋习,但是在后期随着文身习俗的兴起,文身逐渐被中原大众所接受。

唐代的长安,是唐朝的心脏,是一个人口来往过百万的“国际大都会”,在这里居住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民众,从而也为大唐带来了风格不一的风俗文化,在当时,文身之风特别盛行,在京师甚至出现了专门的文身职业者,文身的兴起,吸收了很多百姓以及王宫贵族地方关注,在长安街头时常还有很多百姓前往围看文身的场景。

在长安街头上,青少年文身众多,在当时青少年据此作为自己个性的象征,他们经常上街欺辱百姓、张拳抢劫、当时的京城京兆尹薛文赏仅一次就捕杀了三十余人,可见文身者的数量之多。

唐代蜀都,被后人称之为“扬一益二”,均表明了当时四川经济文化的发达,这里人文荟萃,文身者也是数不胜数,当时有很多高干子弟在孩童时都不喜爱图书,唯独喜爱扎青。

在蜀地南中一带,那边的居民几乎继承了越人的“雕题之遗俗”,在当时特别流行”绣面佬子“的民俗事象,当时蜀地不但纹身者众多,并且技艺都十分的高超,蜀人特别擅长刺画,并且对颜色的使用十分考究。

荆州在地理位置上面与东南吴越地区紧密相连,并且商贸经济往来频繁,吴越文身风俗经过经济贸易以及文化之间的传播极易传播至荆州一带,荆州的民间风俗与扬州地区几乎相同,杂以蛮撩,故此,在当时荆州文身之风也是十分兴盛的。

在唐代贞元年间,在民间市场甚至出现了专门卖文身工具针刺为生的手艺人,到了后期,文身方式逐渐改变了过去一针一刺慢慢针扎的笨拙手法,开始通过将图案印画在人体文身者身上,一次成形,节约了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文身者的痛苦。

同时经过这种方法文刺出来的花纹深浅一致、图案比较规整、刷墨以后印迹也比较均匀,如果当时荆州文身之风不盛行的话,则不会出现专门的文身职业者,同时也不会有这么高超的文身技艺产生。

二、文身手段以及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唐代的文身是作为一种对美的追求流行起来的,所以很多人将刺肤看做是一种美的感受,唐代中期文身者大部分是一些不入流或者不务正业的无赖之徒

唐代文身习俗不但流行的地区十分的宽广,而且文身的手段和图案也是各式各样、文身内容也是丰富多彩、文身动机五花八门,给人们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唐代文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表现形式。

从形态上面划分,它包括绘身、文刺,绘身是使用颜料在身上进行涂抹绘制的一种文身手段,而文刺则是利用一些针刺等机械工具,在皮肤上针刺出图案,然后再染以颜色,在唐代,文刺这种文身方式最为普遍,内容也是及其丰富。

在一些群体当中,刺身是一种勇气的表现,在唐代以前,由于受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思想教育,人们是不敢轻易在身上文刺的,因为在唐代以前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这种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可谓是根深蒂固,因此作为刑罚的黔刑以及官宦家庭惩罚奴婢的手段以外,很少有文身的风俗。

唐代之所以能够出现有别于前代的文身风俗,主要的原因是自从隋唐统一以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社会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变迁,推动了人们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同时也与唐代的佛教兴起切相关,中唐以后,皇室对佛教及其的崇拜,从而促使许多人对佛教趋于狂热,乃至出现了很多刺血写经的举动。

这种行为民众以及市井无赖接受并加以改造,将文身与佛教文化相结合,这可以从段氏的记载中得到印证,文身之所以在唐代成为一种普遍的风俗,其重要的依据是唐代较为成熟的文身技术以及新文身工具的发明,市场的需求是新的产业出现的重要推动力。

从段氏的记载当中可以看出,唐代中期主要的文身者基本上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在当时看来都是都是一些不入流的、不务正业的无赖之徒,由于唐代的文身是作为一种对美的追求流行起来的,所以很多人将刺肤看做是一种美的感受。

纹身的起源和发展

纹身是一种绘画技术。并且现在大部分人都已经纹身了,却不自知,如我们为了美容纹的眼线、唇线、各种纹眉、纹唇……可见,纹身艺术已经悄无声息的潜入到我们的生活中 和生活已经密不可分了! 纹身纹身进入大部分人的生活中,可能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但是要溯

唐代是一个绘画极其兴盛的时代,因此人们的文刺内容基本上都是一些花木鸟兽,人们通过此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也有人在身体上刺刻自己喜欢的动物。

同时唐朝还是一个诗赋文章极其兴盛的时代,延及平民百姓、三教九流都附风优雅,所以在当时文刺基本上是以诗词佳句为主,社会名流对此类文身极其崇拜,他们通过在身上刺上当时名人的诗词字画,来标榜自己多识的风格,其中白居易的诗词在当时被士人争传。

唐代佛教极其流行,唐人任佛成风,故以佛教人物作为文身内容企望获得神灵保护的大有人在吗,这一类文身在当时极具代表性。

三、文身也是作为一种惩罚而存在的,文身逐渐成为底层人士的标识,文身在这些社会群体中走向极端,构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在唐代文身不仅是男性的专有,同时女性也加入了文身的行列,其妆容增添了文身的因素,但是从段氏的记载当中可以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其大多数都是作为一种惩罚而存在的,文身在当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身,因为它不是永久性的,并且它最初出现的原因是上官氏为了遮掩“点迹”而为。

在唐代后期,文身开始作为一种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标志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无赖恶少以及纨绔子弟均将文身作为自己个性和特殊身份的标记,在原始文明充满图腾意蕴的基础上,经过民间文化的加工被赋予了浓郁的世俗因素。

文身在当时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是一种时尚,其首要前提就是行为者自愿接受的,因为作为刑罚的“黔刑”并不在此中,文身是需要忍受极大的痛苦才能去完成的工作,所以唐朝后期的市井少年就用文身作为团伙标记,从而恐吓和威慑的作用,或者是借此表达对世俗社会的反抗。

当时的“良人”,尤其是士大夫,对这种行为是十分不屑的,出于世俗观念的考虑,他们认为文身者必然不是安定生活和良善无辜之人,而普通百姓也将文身视为特殊情况下的一种仪式。

当时世人对文身者的态度充满了谴责,文身者以文身标新立异、彰显恐吓和反叛精神的做法,从侧面的角度映射出了一般普通百姓是不会文身的。

从一些流传下来的文身作品当中可以窥探出这些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念,这些通过文身来危害社会的青少年,即使当时已经采取了严厉的打击措施和规范制度,但是仍然难以约束。

文身在这些社会群体中走向极端,构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他们利用文身来表达自己的反叛行为,通过对文身的创新,在原有文身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其与自由、个性、叛逆等概念所赋予的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在一起。

唐代后期,因为中原正统信奉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所以在后期成为刑罚,是因为它与中原地区固有的不敢毁伤的道德观念相距甚远。

从被推崇的文身到作为刑罚的邢墨,可以发现文身的民俗意义总是被蕴含在不同民族的个性当中,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唐代,自从文身成为底层人士的标识、成为的耻辱的标志,一些名门望族子弟便不再染指。

唐代的文身在中国文身史上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阶段,唐代的文身虽然没有达到宋代时期那样的高度,但是唐代的文身托付着宋代的文身攀上了中国文身的最高峰,在让唐代开放的风气下,各民族之间的习俗文化相互融合、再加上人们对佛教的信奉推崇。以及世俗社会的逐渐形成,文身习俗在当时盛极一时,唐代文身作为一个极具时代特色的民俗事象,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唐代之后的社会生活习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唐代刺青文化》

《中国文化中文身现象》

《资治通鉴》

本文源自头条号:千北说史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欧美潮流纹身手稿 欧美纹身 欧美手稿 纹身手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