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流行的纹身文化,你知道在古代意味着什么,有怎样的作用吗?
风格很漂亮的纹身,可传统可欧美,好看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年轻人对自身外形的要求上。
他们不再跟风追流行,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刺青在如今已不再是黑社会才有的标志,而是年轻人以自身的角度出发,对时尚的态度。
不少在公司老实工作的“社畜”,其实衣服底下藏着大面积的刺青,这只属于他们直接的个性选择,如今的刺青并不代表他们的社会底色。
可在古代,刺青不是想刺就能刺的。要知道在儒家思想盛行的封建社会,一直遵循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主流思潮。
在古代刺青,并不是个性的象征,而是作为一种惩罚手段,让刺青者颜面扫地,毫无尊严。那么刺青除了刑法之外,在古代还有什么作用吗?为什么刺青文化不能在古代盛行?

一、古人为什么要刺青——大部分非自愿,也有追求时尚的弄潮儿
刺青在最早出现时,其实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敬畏之心而引起的。它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
根据《左传》的记载:“ 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
在春秋时期,如今被人们称为江南水乡的江浙地区,还只是统治者眼中的蛮夷之地,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当地的民俗文化非常封建保守。由于气候潮湿,经常出现各种毒蛇,在当时的认知范畴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蛇的认识非常有限,于是将蛇作为一种图腾来祭拜。
而江南地区多临水而居,人们看到蛇钻入水中漂浮起来,却误将它们认为是蛟龙,同时不知从何时开始,民间就开始流传其剪头发、刺身等行为可以防止水蛇的侵扰。因此在当江浙一带,许多人都以刺身为骄傲,认为这是对神灵的祭奠,这种风气逐渐在当地广泛流传。
在古代刺青技术还很不发达,还没有现代所谓的无痛刺青。古代时的刺青主要还是采用针注入墨水之后,将其刺入皮肉之中。古代的刺青一般无法清洗,它常常作为一种标识广泛使用。
先秦时期,就有了将犯人面部刺青的传统,当时称之为“五刑之一”,和其他的刑罚相比,刺青算是这五种里面最轻的,当相对于肉体上的痛苦,刺青却让人产生极大地耻辱感。

当时的刺青大多在脸上体现,其目的正是让人们能够第一眼认出来。由于当时的刺青无法清洗,对于犯人来说,是一辈子的惩罚。
其中最倒霉的当属当时的农民起义老大哥英布,虽然起义的动静很大,但最终没能推翻大秦帝国。秦朝统治者为了起到震慑作用,故意留着不杀,专门在其脸上刺青。
根据《史记》的记载,英布作为农民起义的领导者,其脸上的刺青一直成为当时社会上被人指点的话题。而在脸上刺青标识犯罪的做法,一直延续到清朝末期,在此期间,宋朝时期的许多梁山好汉脸上都被刺青。
当然,刺青的标识也不全都是指罪犯,在一些朝代,更是作为标识战友的方式。在唐朝时期,此时的盛唐早已不复存在,连年混战导致了当时民不聊生,军中也出现了大量叛逃的例子。此时唐朝政府想到了在脸上刺青的办法,旨在有效减缓士兵叛逃的现象。
当时的唐朝时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代表人物朱温,就是其中一个给士兵执行刺青的领导者。一旦士兵叛逃被发现,通过刺青的辨认被抓回来后,等待他们的只有死刑。
当然,在古代也有追逐时尚的精神小伙,他们将刺青视为彰显个性的途径,不少贵族的年轻人也开始刺青,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虽然这种方式在当时被社会视为大逆不道的行为。但抵挡不住一颗狂放不羁的心。
在五代十国时期,就有这么个时尚人士,在自己的脖子上刺青。这位青年正是当时的周太祖郭威,他还没有当上皇帝之前,也和现代青年一样在街上瞎混,人送外号郭雀儿。当他当上皇帝后,竟然不满足脖子上的小雀,不顾众人反对,在脖子上多刺了一只大雕。

随着朝代的更迭,刺青逐渐脱离了罪犯标识的作用,尤其在宋朝时期,刺青更受到了不少江湖人士的青睐。甚至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现代流行的“大花臂”。可想而知在古代,这群年轻人的时尚品味如此之高,竟然超越现代人几千年。
在宋朝的诗词中,也描述了当时刺青的文化。
其中就有一首《颂古三十一首其一》中描述到“闹里只图遮俗眼,强将赤体以为荣。”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刺青逐渐成为年轻人追逐时髦的重要标志。在当时的刺青文化中,已经不再局限于花鸟鱼虫,而是将更多的写实文化、流行事物融入其中。颇有几分刺青艺术的传播之感。
二、为什么古代有人自愿刺身——科举不中、吸引客流量
随着刺青文化的发展,刺青在古代也有一部分受众群体。当然,在其中有人不是出于自愿的。
在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前,监考人员会对考生进行全身检查。不仅如此,还要求考生脱光衣服,沐浴更衣之后才能进入考场。
传统纹身黑白纹身手稿素材
根据《唐六典》的记载,当时有一位考生脱掉衣服时,被发现其大腿上有一片大面积的纹身,颇有几分如今时尚弄潮儿的意思,可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是不被允许的,况且科举制度是为朝廷选拔官员,统治者是绝不能忍受手底下干活的员工有如此离经叛道的行为。当时这位考生还用宣纸遮住,企图蒙换过关,可依旧被发现,于是被立刻取消了考试资格。

当然还有一些愤世嫉俗的人,其刺身的目的是宣泄心中不满。同样是在科举考试后,一位信心满满的考生名落孙山,这已经是它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了。于是这名考生在身上刺上了“裂冠文身”的字眼,以此表达自己此生不再考试。
除了以个体形式刺身的年轻人,在宋朝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刺身团队,当时被称为锦体社。根据《武林旧事》中的记载,就描述了当时宋朝末期,社会中出现了这类社团。
在南宋迁都到临安之后,临安城内突然变得热闹非凡。尤其在传统节假日时期,更涌现出了许多当时的人体艺,不乏许多杂技、唱歌、跳舞等艺人的身影。而这其中,就有专门在身体上刺身的活动。
由于宋朝时期的商业十分发达,商人在做生意时也会运用营销思维包装,当时不少酒客栈、酒肆的老板想到了邀请艺人为店铺增加人气的办法,这些艺人中就包括了当时锦体社的成员。
他们通过在艺人身上文身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度,也引起了当时其他艺人的注意。不少唱歌跳舞的艺人,也被这种风潮感染,别在自己的背后文上一直大雕,这位艺人的文身让热闹的表演现场出尽风头。
随着文身行业的流行,当时也出现了专门的文身师,但这些人可不是从小学习的技师,他们从前的职业主要是在军队中担任“针笔匠”,说白了就是给军中叛逃而定士兵和罪犯文身。
同样是刺身,在军队中刺身主要负责简单的文字,并听命于统治阶级的领导。而这群人既然“下海”来到民间,就要凭借真本事吸引客人。
除了日常的文字之外,花鸟鱼虫,各种图案必须信手拈来,才能招揽到更多客户。另外这些纹身师,在审美水平上必须过关,因此他们对美学和动画设计也有不错的见解。
当然这些都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呈现出的时代产物。尤其在商业社会高速发展的唐宋时期,此时的社会风气开放,更促进了文身这项艺术的发展。

三、 刺青文化为什么无法在古代流行
说到底,文身在古代也只能局限在少量年轻人身上,更多时候它的作用并不是为了体现个性。因此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刺身文化之所有无法流行开来,其中有两大原因。
1、医疗技术有限——一旦感染就翘辫子
要知道,在古代普遍医疗技术低下的情况下,文身其实是一件技术活。所说文身不如刮骨疗伤、破腹生子的技术含量。但当时的文身主要在人脸上进行,该部位集中了人体大量的神经,也许简单的伤口处理不好,很有可能导致感染。
在现代人看来稀松平常的病毒感染,放在古代可是要人命的大病。毕竟在当时既没有青霉素、也没有头孢。所以刺身对于古人来说,确实是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的工作。
就算不是罪犯,不用纹在脸上,但当时普通大众对纹身的认知非常浅薄,任谁看了这些针,也会忌惮三分,这也是文身无法普及的重要原因。
2、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思想影响
另外,从汉朝开始,中国古代一直遵循的儒家思想,其中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理念。古人对自己的身体极其看重,他们认为在身体上发生的改变都是对父母的大不敬,就连现代在普通不过的理发,在古代人看来,那可是欺师灭祖的行为。
就连身处皇宫的辉发那拉氏,只是在宫中小小剪了头发,就被乾隆直接打入冷宫。连同她的儿子十二阿哥,也不再受乾隆恩宠。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形态,剪发已经被如此对待,在身上留下文字或图案的行为,简直不敢相信会被如何对待。
刺青文化和古代社会的发展明显不和,在古人看来,人生来如何,死后就应该怎么样,绝不能更改外貌。刺身这种行为虽然是人们对美的向往,可在社会大众的目光看来,这种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儒家思想所遵循的理念,这也是为什么刺身文化无法在古代流行的思想原因。

四、结语
想不到,如今流行的刺身文化,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存在。虽然在大部分情况下,被刺身的人都不是出于自愿。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整体观念和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儒家思想中的一些理念在如今已经无法适用,现代人在追求美的同时,更重视刺身文化中赋予自身表达的权利。
多元化的社会发展形态,赋予了现代人更多的生活方式,而刺身作为自我宣泄和表达的窗口,受到越来越多当代年轻人的青睐,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形态下的产物。
参考文献
《武林旧事》
本文源自头条号:千古霸谈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谷崎润一郎《刺青》:蜘蛛女的心灵重塑,透着作者笔下的奇异之美
《刺青》写于1910年,情节并不复杂,却有着一股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这是我读的第一部谷崎润一郎的书,读完的感觉就像平时喝惯了茶的人,忽然喝了一杯极其浓郁的黑咖啡。 谷崎润一郎曾7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文字有一种病态妖艳的美感。 用出版编辑的话
本文标题:现在流行的纹身文化,你知道在古代意味着什么,有怎样的作用吗?
本文链接:http://ciqingshe.cn/?id=839
本文声明:除注明转载/出处外,均为本站原创或翻译,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 上一篇:传统纹身黑白纹身手稿素材
- 下一篇:风格很漂亮的纹身,可传统可欧美,好看